2021-04-20,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发表《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》,宣布恢复高考。
中国高校招生制度在1949年后经历过几次大变。1952年-1965年,实行的是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;1966年“文革”爆发后,高校停止招生;1970年,北大、清华等学校进行“推荐制”试点;1972年,高校全面恢复招生,实行“自愿报名、群众推荐、领导批准、学校复审”的招生原则,给予“具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”推荐资格,至于应届高中生,或者进厂务工,或者下乡劳动,失去直接升学的机会。
直至1977年,恢复高考,积压十一年的历届中学生,才又一起走进考场。他们是名副其实的“老老少少”,“老三届”(1966、1967、1968年三届初高中)的毕业生,很多超过30岁,早已娶妻生子;而同场竞技的在校高中生,还不到20岁。甚至有的地方出现师生、父子、叔侄、兄弟同考,一起上大学……
、
1977年高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。女考生身穿棉袄,两手冻得冰冷走上考场。中断了12年的高考恢复,由于报考人数过多,造成印刷试卷的纸张不足,最后调用印刷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五卷的纸张。
废除高考
“无产阶级化”的大学只有工农兵才能上
1966年“文革”爆发后,“分数挂帅”“智育第一”“分数面前人人平等”等,被作为“资产阶级政治”理念大肆批判,高考制度随即被废止。1971年,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,提出了“两个估计”——1949年后的“前十七年”“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,教育制度、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”,学校教师“大多数是拥护社会主义,愿意为人民服务的,但是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”。既如此,大学要实现“无产阶级化”,就要尽可能多地招收工农兵学员。
清华、北大、北航等7所大学1971年试招工农兵学员8916名,从阶级出身看,来自工人、贫下中农、革命干部和其他劳动人民家庭者,占到总数的99.8%。1972年大多数高校都开始实行“推荐制”,当年北京11所高校招收的工农兵学员中,初中以上学历者仅20%,初中毕业者占60%,还有20%新生的文化程度相当于小学。为让新生具备听课能力,高校不得不增设半年的文化补习班。
编辑:王晓琳